欢迎来到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服务高山挡不住追求

一项“四新技术” 解决系列难题

时间:2024年08月23日

公路交通建设,特别是地下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隐蔽工序和重要节点,也是参建各方质量控制的难点。怎样让“隐蔽工序质量控制”这个问题科学化、智能化,解决起来轻松化,成为公路隧道建设者多年的追求。

近日,中国公路学会隧道工程分会正式发布2024年“四新技术”重点推广成果,“基于数字影像的公路隧道隐蔽工程质量管控技术和应用”榜上有名。

该项目研究了一种基于数字影像的公路隧道隐蔽工程质量管控技术并结合工程开展了实际应用。结合隧道施工工艺及报验方式,针对隧道隐蔽工程施工影像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隐蔽工程关键工序施工影像拍摄方法及管理需求,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研发了公路隧道施工影像智能管理系统,用于施工影像采集及管理,解决了公路隧道施工工序影像记录的难点。该系统建立了公路隧道施工影像拍摄数字化知识库,实现了工序、拍摄要求自定义配置;通过手机拍摄工序施工照片上传,直观展示隧道隐蔽工程施工情况,自动生成工程水印并计算工程进度、安全步距等重要信息;建立公路隧道施工工序影像管理体系,实现施工影像在线审核,做到了提质增效;制定标准化影像档案自动整理方法,按照标准化格式将影像资料永久存档。

该研究成果在安阳至新乡高速安阳至鹤壁段、国道218线那拉提至巴仑台公路共计17座隧道开展了实际应用。在隧道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在研究项目组的指导下,顺利开展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影像采集工作,累计拍摄工序照片2万余张、视频3千余个,有效地形成了工程影像数字档案。影像采集-审核-抽查管理体系的实施,提升了公路隧道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当发现某隐蔽工序存在病害时,可以结合施工期相关资料开展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溯源治理,减少了不必要的盲目性。通过影像资料的留存,可以为运营期隧道的养护提供依据,减少返工和修复成本。本技术的应用使隐蔽工程监管工作不再是难题,使工程质量监管不再留下盲区和死角,监督之眼贯穿于隧道工程施工全过程,既提高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效能,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还加快了公路行业施工影像记录的推广进程。

QQ图片20240823141550

技术应用

◢ 经济效益良好

该技术能够将影像资料自动归档,无需人工整理,可以大大提高影像资料整理效率,节约人力成本;为管理者节省隐蔽工程现场巡查的时间,提升了管理效率,还可大大节省管理单位差旅费;影像资料多方可查,提升了参建各方的工作协同效率,节省沟通成本。

◢ 社会效益明显

参建各方实时共同监管隧道施工质量,质量缺陷问题及反馈意见全员可查,质量问题整改更有针对性,从而可大幅提升隧道工程质量;影像拍摄工序化,可使隧道施工影像资料延续留存,为施工生产中隐蔽工程提供见证依据,为安全教育培训、技术经验交流提供可靠资料,为纠纷解决提供有力依据,为竣工结算提供保障;隐蔽工程影像资料可永久存档,为运营期隧道病害分析提供溯源;使用本方法进行拍摄记录,能提升公路隧道施工影像记录管理水平,推进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 行业贡献突出

该项成果有效推进了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进步。加强了施工记录和验收资料管理,推行工程建设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存档,保证工程质量的可追溯性;以现场示范操作、视频影像、实物展示等形式展示关键部位与工艺的技术、施工要求,引导施工人员熟练掌握质量标准和具体工艺,促进了技术团队的成熟和发展;由于国内公路工程建设规模庞大,隧道施工全过程所产生的影像数据能达到TB级,蕴含巨大的价值信息,目前行业内正急需将这些有用信息挖掘出来。为了充分发挥施工影像数据的利用价值,需要结合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影像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这更是一笔宝贵的技术财富;由于公路工程参建单位众多,影像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标准也多,影像档案工作的管理会存在差异,对影像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等要求也会有差异,这将对影像档案成果产生影响。随着提质增效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日益迫切,隧道工程建设急需一项用于指导施工影像采集、整理的标准,这项技术对标准的形成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使用本方法进行拍摄记录,能提升公路隧道施工影像记录管理水平,推进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撰稿人:关书敏、秦峰)


上一篇:科技人物 | 韩坤林:探索“公路智能化”之路

下一篇:新型节能技术助力高速公路智慧降碳

中心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  联系电话:023-62652961  传真:023-626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