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 林永华: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时间:2019年04月11日
我第一次见到林永华,就感到似曾相识,越看越觉得有点像喜剧小品里的演员范伟,给人的印象是憨厚、敦实。范伟是东北人,而林永华是福建人,所以,敦实、憨厚之中又透露出一点点南方人的细腻。因为我是东北人,所以,特别能感受到林永华的与众不同。
建设工地是所大学校
林永华2000年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意味着这辈子都要心甘情愿地做一名公路建设的交通人。10年前的交通建设条件依然艰苦,刚刚走出校门的林永华被派往山区公路一座隧道的治理工程。然而,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工程的应用,相差得太多,不少问题在书本里找不到答案。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爬滚打,林永华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他感到建设工地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校,他给自己编定了补习计划,在实践中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
随后不久,林永华被调往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的建设监理工作。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是我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宏大的工程,复杂的地质条件,更是令他大开眼界。他庆幸自己的运气,又有了一次学习新技术的机会。隧道的掘进要通过长距离浅埋全强风化花岗岩段、透水砂层段及海底风化深槽(囊)段,施工的危险性极大。在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林永华作为海底隧道的监理工程师积极参与各种施工方案讨论,他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支持采用风化深槽超前帷幕注浆等新技术,使隧道安全穿过了地质危险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交通部、福建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被福建省确定为隧道示范工程。林永华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在水下隧道施工和监理、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逐渐成长为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并且参与了国家标准《海底隧道施工技术规范》中施工监理部分的编写工作。
有一次,林永华心有所思地对我说:要想有所作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谈到家,谈到妻子和儿子,林永华总是毫不掩饰地说,很想念他们。可是,一年在一起的时间加在一起也就十几天。他的妻子小陈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教师,除了忙于教学之外,家里的一切,里里外外,照顾老人,抚育孩子,都是她一手操持,所以林永华非常感谢妻子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说到儿子,他的脸上立刻眉飞色舞。儿子6岁时会聪明地打电话向爸爸告状:妈妈打了我的屁股!林永华听了哈哈大笑:总是你不听话嘛。于是儿子要求爸爸给他买玩具来补偿。因为要得到爸爸带回的玩具,儿子总是要求爸爸快点回家。林永华嘴上答应,可实际上很难兑现,因此他觉得亏欠儿子太多。
林永华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各方的赞许,多次荣获“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2012年被评为全国交通行业优秀监理工程师。
心血凝聚湘江第一隧
2009年11月,林永华被公司调到长沙湘江营盘路水下隧道工程担任项目总监,这是他第一次独挡一面地承担大型工程的领导责任。具有“湘江第一隧”之称的长沙营盘路湘江隧道,是我国第一座设置水下暗挖地下立交的水下隧道。特别是大断面分岔段的地下结构,是国家863 科研项目的推广应用工程,对我国地下立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面对这样需要技术创新的大型工程,林永华没有胆怯,而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开始了新的学习和探索。他带领监理办的全体监理工程师们对采用钻爆法施工总结了21 字工作方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同时本着从严监理、过细要求的原则,他们还将炮孔布置、孔深、装药量等要点全部纳入监理工序报检的范畴,确保爆破作业的适度,切实做到了施工无小事。
由于隧道施工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施工,特别是水下隧道的施工,必须坚持严格的操作程序,林永华在整个监理工作中,始终加强了主动控制和过程控制,加大巡视频率,对每一个施工步骤都做到了督导精细化,有效地加强了监理的力度。在B匝道暗挖段采用地表注浆加固地层后,林永华对加固效果不放心,经过开挖面检验,发现加固效果确实不是太好,施工单位担心返工重做效果仍然不理想。林永华就组织施工单位开会讨论,后来改为地表旋喷桩,结果效果明显好转,又好又快地通过该地层段。在监理工程师们和施工方的互信互帮之下,
隧道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了零事故。2010年营盘路湘江隧道总监办被建设单位评为先进集体。
正当工程进入最关键的施工阶段,母亲来电话,叫他立即回家一趟,听见话筒里母亲哽咽的声音:外婆去世了……,一阵悲情涌上了林永华的心头,外婆从小带着他,他很依恋外婆。现在外婆永远地离开了,他理应回家去见最后一面。可是,工程正处在最紧要的时刻,稍一疏忽,后果不堪设想,他实在是不能走开啊!他只有含着泪水向母亲解释,向亲人们道歉。
林永华从严律己,但对自己的部下却关怀有加。有个小伙子爱人生孩子进了医院,林永华听说了,立即批准小伙子回家照料。那位青年人回家后看见妻子、孩子都平安,就把照顾妻儿的事情委托给父母,没呆几天就赶回了工地。那位小伙子认真地说:忠孝不能两全,我得向林总看齐!
向世界难题发起冲击
2012年7月20日,重庆中宇工程咨询监理公司一举拿下港珠澳大桥连接线项目的施工监理合同,这意味着中宇公司的海底隧道技术再一次得到行业的认可。公司立即调兵遣将,刚刚从长沙湘江营盘路水下隧道工程抽身出来的林永华又被点了将,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又南下珠海披挂上阵,开始向新的高峰攀登。
港珠澳大桥工程是连接珠海、香港、澳门的特大型跨海通道,是国家重点工程。大桥工程全长约35公里,其中珠海连接线工程项目是港珠澳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的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暗挖段穿越澳门与珠海交界的拱北口岸,地层均为杂填土,主要为呈流塑状的淤泥质粉质粘土,承载力极低的中、粉、砾砂层,下卧层为砾质粘性土,全、强风化黑云母斑状花岗岩,隧道最浅埋深只有4至5米。在当时连续大暴雨的冲击下,施工环境更加复杂。为了确保隧道结构稳定,设计采用世界上罕见的“曲线管幕+土层改良冻结法”进行施工,每条管幕长度约260米,沿着曲率半径885.8米至906.2米的缓和曲线和圆曲线顶进。管幕由36根φ1.62米的钢管组成,形成一个庞大的管幕群。其工作原理就是像冰箱一样通过管幕制冷降温,把松软的过湿土冰冻固结,形成围护支撑结构,然后再开挖隧道,完成衬砌支护后再解除冻结。工艺设计巧妙,技术难度极高,并且伴随着很高的风险。林永华带领全体监理人员迎难而上,与业主、设计和施工方一起制定试验方案,遵循公司创建的“首件制”控制方法,重新明确了顶进作业报检程序。为确保试验管顶进施工作业各工序交接顺利进行,由总监林永华牵头,对监理人员的岗位和职责作出合理安排,采用线性组织机构,以确保工作指令源的唯一性。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第一条试验管成功顶进,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施工参数;紧接着,第二条试验管也顶进成功,在此基础上林永华组织完善了监理程序,进一步明确了施工控制的重点,对国庆节后即将开始的正式顶管施工充满了信心。林永华带领监理团队与施工方并肩合作,一步步走向成功,为新技术的无缺陷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初,在珠海建设工地,我又一次见到了林永华,看到了一顶蓝色的头盔下面那张充满自信的脸。我注意到了,只要是戴着蓝色头盔的人,就是中宇公司的现场监理人员,他们和戴着红色头盔的施工方、白色头盔的业主方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井然有序的劳动画面。珠海连接线工程以97.51的高分通过了质量验收。林永华率领的监理团队获得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工会联合会的表彰。他们尽心尽责地为建设港珠澳大桥保驾护航,为国家、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和林永华在港珠澳工地现场(右1:林永华,右2:关书敏)
(撰稿人:关书敏)
上一篇:港珠澳大桥上的智翔铺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