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一棵树的故事
时间:2018年06月04日
——洪酉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轶事
我们的汽车在洪酉高速公路轻快地奔驰,映入眼帘的是车外的青山绿水。“大董岭隧道快到了!”招商交科勘察设计院杜洪院长望着前方,满脸的兴奋:“开慢点,我要看看那棵大树!”驾驶员减慢了车速,从大树旁缓缓经过。那棵大树轻轻地摇动着树冠,风吹着枝叶沙沙作响。像是向我们招手,又像是对我们欢笑。“其实一草一木都有灵性,那棵大树对我说的话,我都听懂了。”
“真的吗?”我们都很惊奇。
“它说感谢好人,祝你们一路平安!”
“真是神了!”我们惊叹。
每次经过这里,杜洪都要和大树打个招呼,就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
那是10年前的夏天,招商交科牵头承担了洪酉高速公路的勘察设计任务,现在的中心副主任、招商交科总工程师彭金涛担任项目总负责人。长沙高速公路洪安至酉阳段全长77.387 公里,是连接我国西南、中南、东南的重要横向干线。沿线山峦起伏,桥隧构造物占路线总长超过40%。设计周期短、自然条件差、工程结构复杂。当时作为勘察负责人的高级工程师杜洪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在接到任务后只用了最短的时间便带领包括地质、测量、路桥、隧道等相关专业组成的技术团队深入项目第一线,对整个线路的地质地貌特征、人文因素条件作了实地踏勘。8月的秀山,骄阳似火,白天地表温度时常处于38度以上。为保证工期以及各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项目组每天必须顶着烈日的炙烤在野外工作7、8个小时以上,晚上回到驻地加班加点忙到深夜。
下旬的一天,杜洪一行沿线踏勘走到了全线重点工程大董岭隧道出口所在地,这一地段地形复杂,该隧道口选址工作极为受限。由于水土流失形成了大量岩石裸露,在局部低凹地区虽沉积有部份土层,但土壤干燥,腐殖质含量少,土壤养分不足,造成周边丘陵地带植被稀少,地表作物及高大树木不多。杜洪带着大家一边走一边察看,仔细收集地质资料。由于地形起伏大,短短一段直线距离就要走上好一会儿时间。转过一道小小的石岗,大家看见隧道出口附近现出一块约10余亩地势较为平坦的稻田,同时老远便能看见旁边的一棵参天古树,在贫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它的高大挺拔与周围稀疏低矮的灌木形成了鲜明对比。走近大树,看见树上还挂着一些红布条一类的物件,这让勘测人员感到非常新奇。当地一位年龄较大的老乡向我们介绍道:“我们的可耕土地非常少,加上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困难。你们来时看到的那棵大树,那可是一株‘神树’啊!它旁边的那块水田,每年都会给我们带来不错的收成,所以我们当地人在那棵树上系有红布,祈福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大伙听说要修高速公路,都高兴得咧嘴笑,只是希望不要坏了‘神树’。”老乡纯朴的表白和朴实的期望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
当天晚上回到驻地后,杜洪立即找来测量、路线专业负责人开会核实高速公路的路线摆放会不会破坏当地耕地的情况。当时路线中桩已放完,那棵古树位置和附近耕地的情况已经测量过,高速公路的线路区域可能会覆盖古树现在的位置和一定面积的耕地。了解情况后,杜洪听后陷入了沉思,“老乡的诉求代表了群众的利益,这棵树我们一定要救!”他认真听取了路线专业负责人的意见,反复研究了路线轻微调整会不会对工程项目的安全、造价等造成影响。在充分比选各方综合因素后,杜洪最后下了决心。
但当路线重新调整的方案准备实施时,产生了不同意见,理由很简单“调线既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对路线线性优化效果也不明显,反而增加了测量和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反对的意见并不无道理,项目开展以来,大家冒酷暑、进深山,一点点工作推进的背后,都凝结着大伙辛勤的汗水,既然没有多大影响,为什么要修改原设计。增加工作量不说,工期紧迫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呀!
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杜洪谈了自己的想法。他耐心地向大伙解释了调整线路的理由,他说:“当地的地表植物比较稀疏,结合地形等综合因素来看,建成后的高速公路在整体景观上缺乏观赏性。这棵大树是老百姓的‘神’,老百姓又是我们的‘神’,我们当然要尊重老百姓的理念!我们稍作修改,这棵大树的位置就能站在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里,成为大董岭隧道进口处的一个自然景观。平常我们总说,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我们说到要做到,保护了古树,保护了耕地就是保护了环境。满足群众的要求,这正是我们设计工作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啊!”一席话落音,大伙的疑虑顿时被打消了,大家的积极性重新点燃起来,测量人员第二天便重新进场对此段做了更精准比例的测量,路线设计人员也对此段路线做了细致的调整,得到了项目总负责人彭金涛的肯定和支持。
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项目组还专门针对这棵古树的做了保护方案。2006年6月,彭金涛率队前往现场回访过程中,发现因施工单位开挖方式不当导致古树出现虫蛀迹象,回访小组会同业主、监理要求施工单位立即纠正和防治,古树才得以保全。
洪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重庆电视台《天天630》节目专门作了报道,大董岭隧道附近的老百姓看后都争相传颂,津津乐道,成为当地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
(撰稿人:关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