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雪域高原 天路雄鹰
时间:2018年12月28日
——记西藏高原新型客车可靠性试验胜利凯旋
2014年12月25日,是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纪念日。60多年前的1954年,解放军工程兵在世界屋脊修筑了震惊世界的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从此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 “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的重要批示。当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西藏60年来的巨大变化时,国家在关心着西藏人民的交通问题,在交通运输部、西藏交通运输厅的主持筹划下,由国内4家著名客车企业为西藏地区“量身定制”的7台新型客车悄然抵达了拉萨。

新型客车进入雪域高原
高原的呼唤:西藏需要新型客车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区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极端环境使得许多在低海拔地区表现不错的车辆在这里“水土不服”,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压逐渐降低,空气密度逐渐减小,导致发动机 “缺氧”,动力性降低。再加上不稳定的路况,对车辆整体经济性和使用寿命影响很大,由此也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为解决高原客车的安全适用问题,交通运输部决定为西藏出台一部“高原客车技术条件”标准,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从2014年10月开始,这项推进西藏客运安全的计划就启动了,到达拉萨的这7台样车是专为在西藏雪域高原进行客车试验而生产的新型客车。之所以说是西藏雪域高原的新型客车,因为这些样车的发动机标定高度达到4200米,提高制动气压等为国内客车首创,并且所有样车均配备车载wifi,为乘客移动办公及休闲娱乐提供方便,座位旁还设有手机充电装置,保证乘客长时间乘车手机电量充裕。有的客车为适应西藏高海拔空气含氧量低及急救不便的需求,为乘客特别加装供氧设备。另外还有强化快速供暖功能,以适应西藏高寒气候特点。在细节方面的创新,还有防撞报警系统、车道偏离报警系统、司机防疲劳座椅等等。
接受任务:满怀信心向高原进发
7台新型客车能否满足西藏雪域高原的营运需要,必须通过试验,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因此,在西藏实地进行客车性能可靠性试验,无疑是最关键、最艰巨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部组织评审专家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招商交科院下属企业——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样车进行7000公里的可靠性行驶试验,同时为我国即将出台的高原客车制造标准提供实地测试数据。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1990年被授权为国家级汽车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技术团队、仪器设备、各类资质均为国家一流。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工作组,中心主任杨建中担任总指挥,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昌仁担任应急小组组长,另外挑选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身体素质较好的4名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试验检测工作。加上西藏交通运输厅和西藏运管局指派的领队和藏族驾驶员、客车企业派出的技术工人组成了一支由7辆大客车22人参加的试验车队。西藏交通运输厅对此次试验非常重视,制定了周密的保障方案。每辆车上都配备了必需品:防滑链、铁铲、麻袋、钢丝绳、减扭扳手、随车工具、氧气瓶、急救包、煤气灶、煤气瓶、烧水设备等。检测人员随车携带的仪器有:GPS车辆综合性能测试仪,称重仪,轮胎气压表,温湿度计,风速仪,空盒气压表等。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工作,还配置了对讲机、睡袋、应急药品、干粮、军大衣、照相机等等。另外还为全体参与人员统一办理了边防通行证。

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藏4人组
克服困难:在挑战极限中自我锤炼
2015年1月4日至31日,所有样车都按照事前确定的试验方案:出发前上线检测→7000公里可靠性行驶试验→上线复检进行试验。试验里程分配为:山路3000 公里、坏路2000 公里、高等级公路1000 公里、一般公路1000公里。试验道路包括蜿蜒崎岖的山路,凹凸不平的砂石路、搓板路和坑洼路,并有意识的选择坡陡、坡长、弯多、弯急、冰雪等特殊路线。整个行程覆盖西藏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和那曲等五个地区三十多个县,翻越了十几座海拔在5000米左右的高山。一些路面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给车辆行驶造成极大困难,为防止车辆被陷,每经过危险路段时,试验人员都要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下车徒步探察路面状况后,再指挥试验车辆通行;一些道路处于高山峡谷之间,一侧是悬崖和急流,另一侧是随时可能有落石危险的峭壁,车身上下颠簸,忽左忽右,让人提心吊胆;还有一些道路处于整修状态,车辆难以通行,从山南桑日县到加查县的道路因为路面坑洼太深,大家就搬来石块和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铺路。
由于西藏雪域高原海拔高,寒冷缺氧,气候瞬息万变。一到下午常常大风骤起、雪花飘飘。因此,试验人员身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当车队行至海拔4600多米的日喀则萨嘎县时,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3摄氏度,手中的矿泉水瞬间就变成了矿泉冰。车队行进至高原偏远无人区,吃碗面条要用高压锅煮半个小时,有时只能吃干粮充饥,好几天吃不上新鲜蔬菜。
越是环境恶劣,越是要仔细观察车辆状况,检测人员每次都认真地记下各项参数。然而就在最初的几天,中心试验人员工程师李连出现了感冒发烧、咳嗽、胃痛等症状。藏族司机旦达担心他会出现肺水肿,赶紧开车把他送到萨嘎县医院救治。可强烈的暴风雪天气使萨嘎县城区断水断电,县城医院也停电了,无法对李连进行拍片检查。中心领导闻讯,立即启动应急方案,指示李连尽快撤回拉萨治疗,安排应急小组成员动身赶赴西藏接替他。李连说:“就怕其他同事来了也生病,不如我坚持两天再说,说不定马上就好了呢。”就这样,他一边坚持工作,一边顺路赶往日喀则地区医院接受检查。幸运的是,李连的病情并没有引发肺水肿,输液后病情也慢慢好转了,大家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中心其他试验人员工程师甘传文、技师许杰、高级技工罗庆林,刚到西藏时,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感到头重脚轻,脑袋晕晕乎乎的。动作稍快就会心跳加剧,喘不过气来。大家总会互相提醒:“慢点,慢点!”常常是白天跑了两三百公里,晚上却头痛胸闷无法入睡,大家还要把白天作的记录整理汇总,一忙起来似乎就忘了身体的不适。面对艰苦的环境,大家没有退缩,边工作、边治疗、边适应环境,终于战胜了困难,圆满完成了全过程的试验任务。

小心翼翼通过路险
冲过风雪:雄鹰映着霞光翱翔
实践出真知,发现问题就是收获。通过实地运行试验,客车设计上的一些缺陷显现出来。从拉萨出发第二天经康马县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路上,一辆车储气筒漏气,经排查是因为备胎安装位置设计不合理,造成备胎移位,影响了储气筒放气阀的正常工作。在紧靠喜马拉雅山的吉隆县冰雪道路上,一辆试验车离合器进气管路发生阻塞,踏板突然变得沉重,换挡困难,经过抢修处理后恢复正常。在林芝返回拉萨的途中,经过米拉山时,一辆车左前减震器下支座断裂,一辆车右前减震器漏油,两车的减震器均失效,经过临时处理后,勉强返回拉萨才得以更换。在大竹卡回羊八井的路上,一辆车离合器油路进气,导致踩下离合器踏板后离合器无法完全分离,变速器换挡困难,当时天色已晚,有被困在风天雪地中过夜的危险,试验人员不得不冒险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雪格拉山,坚持回到了驻地维修站……全体试验人员就像新型飞机的试飞员,在风雪和危急中与样车生死与共。技师许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不能讲任何价钱,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能为西藏地区早日用上高原新型客车出份力,再苦再累都值得!”
全部样车完成西藏高原的实测任务之后,客车质检中心又安排技术人员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对高原新型客车的46个零部件进行了专业复检,并向交通运输部呈报了一份西藏高原新型客车的可靠性试验报告。
工程师甘传文信心满满地说:“这7台样车都采用高原发动机,标定高度达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它的动力性能非常强大。从样车可靠性行驶试验后上线复检的各项结果看,这批高原新型客车基本具备了在高原安全行驶的条件。”
青藏高原上的那首歌曲《天路》在空旷的雪山峡谷中久久地回响,藏族同胞们盼望着一队队新型客车开进西藏,给藏家儿女带来幸福安康。
(撰稿人:关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