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 刘海明:巾帼不让须眉
时间:2025年03月26日
2025年3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在重庆永川召开“交通运输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大会”,中心刘海明研究员出席这次盛会,并在论坛上报告《高烈度区梁式桥抗震设计与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该成果由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物康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校企联合组建项目攻关组,由刘海明领衔,通过桥梁工程、地震工程与材料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十余年克难攻坚,将理论方法与技术装备有机整合,一举获得2024年度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针对研究空白,提高桥梁防灾能力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解决了高烈度区梁式桥抗震设计与韧性提升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减少和避免了梁式桥震害以及震后功能性衰减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完善了原有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不足,填补了国产抗震动力分析软件与韧性提升方法的空白,显著提高了我国桥梁结构震灾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领域科学水平,生态、环境效益显著。项目成果为我国高烈度区桥梁的安全设计和交通功能有效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提升了公路及城市桥梁抗震设计的理论水平,促进了桥梁抗震与韧性提升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产品相关学科发展,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领域科学水平的进步。
创新成果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港珠澳大桥主桥29.6千米,地处7度地震烈度区,课题组针对港珠澳大桥所处的环境,对隔震支座选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桥梁模型试验对铅芯支座、高阻尼支座和天然橡胶支座的特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协助创建超长复杂跨海桥梁隔减震新体系,将大桥抗震能力从 7 度提高到 9 度,有效保障了大桥运行的安全性。
广州明珠湾大桥是广东省广州市境内过海大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连接线。线路全长约9.1千米,主桥长2.64千米。大桥处于7度地震烈度区和顶级台风多发区。为了解决桥梁防震抗震问题,课题组在重庆完成了明珠湾大桥1:60 缩尺模型的3 轴向 6 自由度地震台阵试验。通过全桥模型试验研究一方面获得了大桥在强震下的动力响应,验证了桥梁的减隔震效果。另一方面为明珠湾大桥抗震结构优化提供了数据和关键性建议,优化了大桥关键部位的设计,确保大桥在 12 级台风及强震中保持稳定,避免刚性破坏。
除此之外,该成果还在厦漳跨海大桥(桥长8.56千米、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大沽河特大桥(国内最宽单体公路梁式桥、地处7度地震烈度区)、南北长山联岛大桥(桥长1.2千米,地处7度地震烈度区)等数十座桥梁工程项目上得到应用。成功解决了高烈度区梁式桥抗震设计与韧性提升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减少和避免了梁式桥震害以及震后功能性衰减带来的损失,节约了工程造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公认,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坚守实验室阵地,成就“最美科技工作者”
刘海明既是科技工作者,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工作她加班加点地干,为了家庭她尽量抽空陪孩子成长。每当送孩子去上兴趣班课,她总是带上电脑边等候边在一旁工作,而且工作效率非常高。从2007年8月毕业后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可以说,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交给了实验室。她微笑着说:“这16年一路走来,最难的事情就是坚持”。
实验室工作除了做科研项目,很多时候是日常管理、服务性和公益性的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是常态,就连年休假也要带着笔记本电脑,以便应对各种突发性工作。为了把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创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好、传承好、发展好,再苦再累也不能放弃这块阵地!作为实验室的科技骨干,刘海明承担了大量的日常的管理工作,撰写和整理了各种申报材料,包括第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报告、科技部建设验收报告、评估考核和各类报奖的报告,使得实验室一路夺关斩将,成为国家首批企业国重,2019年获“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称号。
自2019年起,刘海明作为实验室重组团队的核心骨干成员,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经历3年多的奋斗历程。2021年的暑假,刘海明决定陪孩子来一次自驾旅游,11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高兴得跳起来,可是车刚开出300多公里,就接到国资委发布的提交重组方案的通知,并要求8月31日前提交。刘海明以大局为重,请爱人和孩子谅解,连夜赶回了重庆,立即投入到重组资料准备工作。重组团队成员不约而同全都放弃了休假,日夜加班,精心准备,最终按时保质保量地向国资委提交了重组报告。在后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刘海明完成重组方案的修改和答辩材料,并参加答辩。5人小组答辩环节表现突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刘海明研究员以她的创新精神和突出的科技成果,被誉为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并受聘为重庆市工程师联合体工程科技智库专家。
(撰稿人:关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