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 袁佩:为桥梁和船舶安全贡献智慧
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单位能耗少,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水运量基本呈现每年近10%的增长,船舶趋于大型化、快速化和高密度化。同时,我国在宽阔水域建设的桥梁日益增多,桥梁总量已突破100万座,形成了桥多船密的格局,两者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近几年来,水上交通事件频发,尤其是船撞桥事件。经不完全统计,近五年间,发生船撞桥事件有数十起之多,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导致桥梁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完全倒塌。为此,解决桥梁防船撞问题成为交通运输安全的重大课题,这一历史使命便落在袁佩及所属的防撞研发团队肩上。
科技创新推动工程实践发展
袁佩,任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实验室成果转化办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多年来主要从事桥梁与结构冲击防护领域相关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点这里看专家简介)
袁佩和防撞研发团队充分利用当代智能技术,使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具有智能预判、安全报警、稳定可靠的技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研发防撞主动预警平台,实现航道安全管理智能化。桥梁主动防撞预警系统以多点多源远红外热成像为主要手段并将探测到数据进行分析动态划分桥区危险区域,根据船舶到桥墩的距离,并综合考虑船舶吨位、水流、船舶航速等因素的影响,对船舶运行轨迹进行预判和跟踪,以此为基础对桥墩前1.5kM范围进行了不同危险程度的划分,并赋予了不同的预警等级,可以满足全天候、全天时、全自动和稳定可靠性的防撞预警需求,提高了航道安全等级,实现了航道安全管理智能化。
◢ 研制被动防撞装置,提出基于船、防撞设施、桥墩的刚度匹配的柔性防撞产品研发理念,推动防撞设施设计理论和方法的进步,将国内防撞产品的研发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防撞团队基于此理论和研究成果,研发了柔性复合材料防撞套箱、防撞护舷和护板,有效地降低了船撞力峰值,保证了桥梁的运营安全。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成果转化开拓防撞保护新领域
新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新产业的形成,要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形成规模效益,才能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团队面临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落实科技成果的转化。当时,云南绥江县云川金沙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得知此消息,袁佩第一时间赶往绥江县与业主进行沟通与技术交流,将团队最新的研发成果和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赢得了业主的好评。当时正值云南雨季,团队冒雨行进在山区小路,头顶随时有塌方的风险,袁佩带领项目团队进入施工现场,白天向业主汇报设计思路,晚上讨论修改图纸。经过团队连续几天加班奋斗,最终设计方案获得当地交通局的认可。该桥顺利成为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个“里程碑”,为该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完善智能防撞装置术研发,推进智能防撞技术产业化,通过在传统防撞产品上植入传感器,对防撞套箱的倾斜度、吃水深度、发生撞击时的变形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开发一系列自感知智能防撞产品,并形成专利技术推广市场。该智能防撞装置在福建福泉高速乌龙江特大桥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防撞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目前,应用区域还包含重庆、四川、海南等多个省市。
创新成果加速迈向产业化
团队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研发的需要,成立了防撞科技分公司,标志着团队及依托单位成为防船撞领域唯一具备理论研究、风险评估、工程设计、试验检测、产品开发、产品生产、工程安装及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实体。
袁佩主持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100多座桥梁防撞评估设计,主持望东长江大桥、万州长江三桥、通明海跨海大桥、宝山嘉陵江大桥等50余座桥梁防撞咨询评估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他和团队研发的柔性防护装备应用到全国15个省市,主持的老挝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福泉高速乌龙江特大桥等28座桥梁防撞施工项目,推动了桥梁防撞领域设计水平和防护技术的进步,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
为此,袁佩所在团队荣获了重庆市创新争先奖先进集体、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示范团队。袁佩本人被授予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创新青年奖、重庆市科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优秀青年等多项荣誉。

袁佩
(撰稿人:关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