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服务高山挡不住追求

科技人物 | 黄河:与“云眼”共成长

时间:2024年11月11日

黄河,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他常笑着说,“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都没出走出过重庆江北”。就这么地道的本土博士,2010年12 月从重庆大学自动化专业(硕博连读)毕业后进入中心工作,“白手起家”逐渐建立起“云眼”团队,专注于解决复杂岩土工程和路基边坡灾害智能监测预警难题。

志向与机遇,诞生“云眼”雏形

2011年1月,黄河正式入职,领导语重心长对他说:“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岩土工程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必然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特别是路基边坡的安全监控,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你能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

然而,当时既无经费也无团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黄河作为刚走出象牙塔、步入职场的博士,唯一的资源就是回到母校,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凭着共同的爱好和对未来的期望推进研发工作。大家利用晚上和周末,在实验室里钻研、探讨、修正。经过一年多的试错和调整,2012年形成了最原始的第一套监测设备和平台。此时,张小松加入,技术研发工作才逐渐从外部协作转向内部自主,设备和系统的性能也不断得到叠加和提升。黄河作为系统的架构师、平台的开创者,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研发团队带头人。

2013年,中心机构调整,黄河带领团队进入了道路与岩土工程研究院,得到了唐胜传博士、柴贺军博士和阎宗岭博士在技术、经费和人员上的进一步支持,信息技术才真正和岩土技术深度融合在了一起,自研的系统也在多个示范工程上落地运行,“云眼”的雏形就此诞生。一个大脑中的想法终于变成了一套摸得着的设备和系统,从0到1,黄河带领团队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2014年,“云眼”系统正式命名并注册了商标,“云眼”团队也增加两位员工——杜孟秦和王立洪。人员数量虽少,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张小松的硬件研发能力达到了行业超一流水平;杜孟秦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云眼多套软件系统的开发;王立洪在项目管理、工程应用方面可以独挑大梁。黄河作为团队带头人,一直和成员始终保持着最为顺畅的交流和研讨,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也一起承担研发过程中的失败与教训;在工程应用中,黄河会带领大家一起在现场选位布点,完成设备的架设和调试,甘苦与共。

持续提升,“云眼”羽翼渐丰

随着“云眼”团队技术实力提升,团队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2014年黄河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了重庆市应用开发计划重点项目、2015年作为技术负责人牵头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并在当年拿到了第一个超百万级的监测项目,“云眼”的发展也由此走上了正轨。

随着“云眼”的发展,袁青海、罗溢、谭玲、温辉波、张传庭、杨光清、徐峰、刘中帅,越来越多的成员逐年加入“云眼”团队,特别是2019年刘中帅的加入,解决了一群技术研发人员在市场拓展领域的巨大短板,让“云眼”快速打开市场,客户的使用反馈,也成了云眼快速迭代、不断升级的力量源泉。

目前,“云眼”路基边坡智能监控系统已成为了一套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岩土工程技术,覆盖“天空地”多尺度的国内一流路基边坡智能监控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余套监测设备和多套软件系统,中心依托单位招商交科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边坡稳定全产业链服务提供商,也在这一领域拥有了行业话语权。

从1到10,黄河带领团队砥砺向前。“云眼”团队已主持/主研了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编制了17项行业、地方标准,成果先后入选交通部路基边坡监测预警实用技术汇编、重大科技成果库,工信部物联网示范项目,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云眼”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新疆等十余个省份的公路建设、运营和应急抢险工程,为数千公里的路基边坡提供安全保障技术支撑,成功实现20余次重大灾害事故的提前预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伴随着团队的成长,黄河也获得了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重庆市委组织部授予的“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称号。

未来,黄河会继续带领“云眼”,将更多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视觉技术与道路、岩土工程融合,不忘“守护路基边坡安全”的这份初心,推动“云眼”从10到100的跨越发展,为守护公路基础设施安全贡献“云眼”之力。

6D5A4CB18F1649341B4BB7D4AF81B92C

黄河博士调试“云眼”

(撰稿人:关书敏)


上一篇:科技人物 | 王火明:一支团队开创低碳绿色新路

下一篇:锻造公路交通行业的绿色新质生产力

中心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  联系电话:023-62652961  传真:023-626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