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服务高山挡不住追求

​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纪实 ▏周进川: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时间:2021年05月26日

夜深了,月光朦胧。我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周进川。他好像还在想着什么,“这么晚了,才回家呀!”我向他打了一个招呼,似乎打断了他的思考,他冲我笑了笑。望着他的背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改革开放40年来,公路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速度这样快,修筑质量这样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离不开基础材料的研究。作为沥青材料专家的周进川在这个基础研究中默默工作了30多年,为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生与道路材料结缘

周进川,1970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学院,后来先后在西安公路学院、上海工业大学以及日本北海道大学、澳大利亚道路研究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及佐治亚州运输部等地学习或进修。1980进入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道路研究室工作。从此,周进川与道路材料、路面结构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科研工作总是在静悄悄的创新中酝酿着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默默无闻之中总是面对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材料研究领域,人们常说:“材料研究是永恒的课题”,一方面,在材料研究方面有许多新课题要研究;另一方面,材料研究充满了未知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周进川像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一样迸发出青春的活力,他知道,在公路材料、路面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上,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铺筑渣油路面,70年代,开始研究铺筑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黑色碎石等路面,然而,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能力迅速提高,高速公路建设的新时代到来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急待科研人员们给予解答。周进川决心加快科研步伐,打破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追回失去的时间,因此,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奋战。

周进川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道路环道试验装置的研制”,并参与了从美国引进先进的“材料试验系统(Material Test System)”等工作,在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研制了国际先进、亚洲最大的“大型室内环道试验机”,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道路环道实验室。道路环道试验装置的研制和环道试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室内大型环形试验槽内铺筑实际结构的路面,根据需要在结构内埋设应力、应变、位移、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通过对环形路面结构施加与实际汽车相同的荷载,测定在经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次加载后的路面响应,为新材料或新型路面结构设计、分析、验证等提供最接近实际的数据。这项研究的成功为路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先决条件。此后,他相继参加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抗滑表层成套技术”;“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 交通部重点课题“道路环道试验装置的研制”和“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疲劳寿命的环道试验研究”、“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的研究”、“高性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前期)”、“Superpave技术研究”、“路用沥青改性技术的研究”、“复合式路面铺筑技术的研究”、“成渝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抗车辙技术研究”、“成渝高等级公路抗滑磨耗层的应用研究”、“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沥青混合料系统试验与评价”、重庆市三峡库区“云阳县新县城主干路的勘测设计”等等。在大量的实践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周进川主持编写了交通部的《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做人与做事同样重要    

沪宁高速公路是我国高速公路中设计最好,建设质量最高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重庆交科院拥有大量、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大型环道实验室,周进川负责承担了“沪宁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估” 和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 “沥青路面结构环道试验研究”等项目,为沪宁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道路环道实验是一项耗费大、时间长的试验,通常一次试验就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为了确保试验的成功,获得尽可能多和尽可能精确的数据,不仅需要总体精心设计,而且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通力合作。在开展研究工作过程中,周进川与课题组其他科研人员常常会遇到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会团结大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他克己奉公,宽厚待人,大家都愿意与他齐心协力去攻克难关。周进川说:“我所做的工作都是我应该做的,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包含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与其他人相比,我只是机遇更好,收获更多而已。”有一次,他带的一个研究生生病了,他马上将其送到医院,并为其垫付了住院费。由于救治及时,避免了危险。那位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深情地说,“周老师不但教会我们如何做事,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创新需要坚实的研究基础,作为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周进川愿意用自己的肩膀托起年轻的后来者,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说:“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周进川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累累硕果。荣获了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参数的研究”,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丁苯橡胶沥青在高等级公路上应用的成套技术”,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交通行业备受尊重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全国交通建设的热潮中,周进川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工地现场、培训课堂时常出现他的身影,成为年轻一代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党和政府给了周进川崇高的荣誉,他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交通科技工作者”,获交通部“七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称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面对各种荣誉,周进川诚恳地说: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所取得的成绩,靠的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离不开和我并肩奋斗的同事们!

2014年9月10日周进川(中)到工地现场指导工作_副本

周进川在工程现场指导青年工程师们

(撰稿人:关书敏)


上一篇:重庆万桥:非洲SAVE河大桥 我们来啦

下一篇:科技人物 | 耿波:专攻桥梁防撞的“骨科医生”

中心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  联系电话:023-62652961  传真:023-626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