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服务高山挡不住追求

招商交科:2020年度重庆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获奖项目述评

时间:2020年12月01日

根据《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细则》(渝设协字[2018]第4号)和《关于开展2020年度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活动的通知》(渝设协字[2020]第5号)要求,经过自愿申报、资格审查、专业评审和综合评审,共评选出202项获奖项目。中心依托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有7个项目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现述评如下:

一、工程标准项目:重庆公路边坡养护技术指南 荣获二等奖,项目主要参加人员:柴贺军、贾学明、阎宗岭、徐建强、黄 河、谭 玲、李海平、温辉波、刘中帅、徐 峰。

公路边坡工程岩土特性复杂多变,破坏模式、计算参数及计算理论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边坡的稳定性对于公路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尚无有关公路边坡养护相关的技术标准,为填补此项空白,且与《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等国家、行业现行标准规范相配套,结合重庆地区多雨、山区、库区、地质条件复杂且易滑的实际情况,

重庆交通局委托招商交科院编制符合重庆地区公路运营养护实际需求的《重庆公路边坡养护技术指南》,以提高重庆地区公路的营运养护水平和服务质量。

《重庆公路边坡养护技术指南》的编制,提出了适合重庆公路运营养护条件和实际的公路边坡检查的类型、检查的频次;构建了运营期公路边坡技术状况分级指标和分级标准;提出了基于公路运营期边坡技术状况的边坡安全监测内容、指标和频次要求,制定了监测布点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基于公路运营期边坡技术状况的边坡分级养护策略、养护管理措施及适应的防护加固结构类型;

提出了基于公路运营期边坡技术状况的边坡分级养护策略、养护管理措施及适应的防护加固结构类型,为公路边坡养护管理提供了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

该《指南》成果近几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重庆公路边坡的养护设计、边坡监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指南》的实施为智慧公路养护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有限的养护经费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确保公路运营安全。

该《指南》实施,不仅对于提高重庆公路边坡养护水平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全国性强制性边坡养护技术规范编制的推进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公路工程项目: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A4设计合同段 荣获一等奖,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古金梁、林永胜、蒋 科、杨真子、余 顺、郝春华、杨茂召、邹 云、汪 宏、黄伦海、丁 浩、吴孝敏、李志锋、蒲 逊、周小军。

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为汕昆高速公路粤境龙川至怀集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布局方案中第17横——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规划主骨架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广东省干线公路网布局的需要;是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之间的联系的需要;是加快山区开发,加速粤北东西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该项目A4设计合同段位于英德市境内,路线全长54.64km,起于英德市桥头镇,终点石灰铺镇。设计时速100km/h,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6.0m。共设置桥梁28座,全长12018.1m,其中特大桥3座;隧道2座,全长7585m,其中特长隧道1座;共设置互通式立交6座,其中枢纽型互通2座,服务区1处,停车区1处。

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受控因素多。软土分布广泛,路基软土深度达15米,地面下沉等情况严重。地下暗河岩溶极其发育,地勘工点见溶率高达90%,溶洞洞径最大达37m。

项目路线走向受控因素多。路线与京广高铁十字交叉,交叉位置选择极其困难,高铁沿线8个交叉点方案研究范围达20km。路线方案研究里程达235km。金门隧道(6.5公里)6条线位方案研究比选里程达132km,是广东省目前已建成通车运营最长的特长公路隧道。由于研发了“基于BIM技术的特长隧道多维度信息平台”,研究成果有效降低了隧道建设安全风险、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并为运营养护管理交付了精准详实的数字平台。同时采用了地质雷达、TSP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探孔、创新“Ω”型风道等一系列综合设计应用技术,解决了工程建设环保、安全、质量、进度等众多难题。

其中,北江特大桥区域内隐伏岩溶极其发育,水文、通航条件复杂,通过精心勘察,反复比选、调整方案,最终主桥采用(108+190+108)m连续刚构,主桥桥墩顺利避开岩溶发育区域,确保了主桥基础的顺利实施。英红特大桥跨越运营中的京广高铁,京广高铁运营时速350km/h,每天通行列车达到116对。为了确保京广高铁大动脉的正常运营,通过多方案比选,英红特大桥采用(90+90)m转体T构上跨京广高铁,转体重量达13500吨,左右幅分幅转体,是国内首例高速公路同步转体跨越高速铁路的桥梁。

该项目依托标准化设计施工平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个交通”的发展要求,努力建设“低碳、生态、优质、高效”的绿色公路,打造了“内优外美”的品质工程。

龙怀高速金门隧道

龙怀高速金门隧道

三、公路工程项目: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涪陵至南川段交通工程施工图勘察设计 荣获二等奖。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周广振、李茂华、周克勤、安文娟、彭 雷、谢富有、李志锋、陈晓利、须民健、施柯磊、楚嘉文、彭 超、杨宝宝、张政委、刘贞毅。

该项目线路全长55.97km,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车速80km/h。全线设置一般互通5处,枢纽互通3处,隧道8座,长江大桥1座,收费站5座,服务区1处,管理中心1处、行政执法大队1处。该项目地形地址条件复杂,部分收费站选址十分困难。

项目于2009年8月开工建设,于2013年9月28日通车,2019年12月4日完成竣工验收。招商交科院承担了项目全线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

该项目为重庆市“二环八射”后新千公里通车的首条高速公路,交通工程设计需兼顾新老总体方案并协调统一。项目起点设置马鞍枢纽互通与长涪高速相接,中间设置龙桥枢纽(原名蒿子坝枢纽)互通与沿江高速相接,终点设置双河枢纽互通与渝湘高速相接,交通转换频繁,交通指引与异常工况下的交通诱导需求突出。该项目互通、桥隧构造物密度大,防灾救援与交通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沿线里程长,重点环节多,随着交通运量的增长,生态与节能要求高。故而该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积极创新:

1.在全路段首次采用高清监控技术。显著提高了路段监控效果,为重庆市后续其它高速公路建设及新千公里交通工程总体方案规划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通信主干网首次采用双平面通信技术。为重庆市后续其它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3.重庆市完善“交通工程系统功能”的首次应用。该项目首次应用了固定/区间测速抓拍及违法发布、执法服务、交通量调查、气象监测等相关功能,极大地提升了高速公路管理水平。

4.采用了先进、完善的交通诱导及监控技术。该项目在枢纽互通、一般互通下道前及地方道路上收费站前均设置了完善的交通信息发布设施,结合信息采集数据,可实现本项目正常工况下的交通指引与异常工况下的交通诱导和分区管控。结合防灾救援及交通控制策略,隧道内实现了火灾报警、视频监视、交通控制、防灾通风等多参数多系统的联动控制。显著提高了防灾救援与交通安全水平。

5.采用科学合理的生态与节能技术,在尽可能少破坏地形及植被的条件下,坚持地形与地质的生态选址原则。尽可能避免土建工程的大挖大填和地质破坏。交通工程各站点设计中主动采用复式收费模式,显著减少了生态破坏与工程造价。合理利用绿色能源,部分外场设施采用了太阳能供电技术。部分机电设备采用低功耗设备,如选用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可变信息标志等。利用智能控制实现节能,如根据洞外亮度实现隧道按需照明控制。

6.设计了基于运营管理便利性的人性化传输技术。多数收费站处于人烟稀少区域,为保证收费员及收费资金的安全,该项目积极选用新技术,例如李渡收站(原名毛家湾收费站)采用了现金通道传输系统,在其它收费站采用了夜间金库投包机等。

四、公路工程项目:重庆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扩建工程G319国道改线项目 荣获三等奖。项目主要参加人员:黄万坦、傅 文、余忠磊、蒋维祥、周 锐、李 威、赵礼昭、刘 丽、张 娟、邹 云、王 峰、汪昭宇、罗耀平、杨 勇、王理吉。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已基本形成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运、航空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交通网络,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地位已基本确立。航空在重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重庆对外快捷运输的主要途径。发挥机场的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作用,对推动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经过规划建设,已逐步实现从西南地区航运枢纽、国内航空枢纽向国际航空枢纽发展,最终将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型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将提高到6000~7500万人次。

根据江北国际机场扩建的总体规划和交通布局的要求,为完善机场周围路网构架,通过对机场周边道路网分析,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江北国际机场进出道路交通系统将形成“南客北货,三横四纵”的道路布局。

由于机场T3航站楼的建设,机场用地范围需占用G319国道部分路段,因此,G319国道需要改线扩建。G319国道起点为福建厦门,终点为四川成都,全长2984Km。该项目路线起点为G319国道重庆段渝北区双凤桥立交,终点接现有G319国道下穿渝邻高速公路处,路线全长10.31km。全线设大互通式交叉1处、平面交叉12处。工程为一次性实施,于2013年8月动工,2016年9月完成,实施成果与设计完全吻合。

该项目作为江北机场扩建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秉承以配合机场扩建顺利施工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优先考虑江北机场施工时序,选择对机场扩建干扰最小、匹配度最好的路线设计方案。项目现状为国道G319线,日常交通量大,该项目施工方案采取倒边施工的措施,半幅形成后倒边至另半幅,完成后续施工,最后形成完整的国道319改线工程。保证了施工期间既有道路行车不受影响,

由于路线两侧现状建筑物及构筑物较多,设计中选择合理多变的改扩建方式,尽量做到了少拆迁,零拆迁。既实现了节能环保,又有效降低了造价,简化了施工。该项目综合管网设计利用BIM三维建模技术对各管线的空间布置进行了比较和优化,使得管线与其他结构物、各管线之间的碰撞检查得以可视化、形象化,很好地实现了最优设计方案。

改线后的国道G319线,进一步提升了重庆的形象,营造了一流的投资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工程意义十分重大。

五、桥梁工程项目: 郑东新区龙湖区北三环跨西运河桥梁工程 荣获三等奖。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常国强、张长青、苏小波、孙军举、杨永贤、颜 俊、甘 露、李 军、张 茜、袁 佳、岳小媚、易 辉、唐胜传、王一迦、余海洋。

郑东新区龙湖区北三环跨西运河桥梁工程 位于河南郑州郑东新区CBD副中心--龙湖半岛西南方,跨越等外级河道--西运河,道路近似为东西走向,是郑州市主干路北三环东延段的重要节点工程,是进出龙湖区的门户。

该项目桥梁设计为独塔双索面不对称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平面上分左右两幅桥,反对称布置,跨径布置均为40m(引跨)+109m(主跨)+70m(边跨),采用塔墩梁固结、三跨一体连续协作体系。机动车道设计荷载等级为城-A级,设计时速60km/h。

该项目桥梁主梁采用满堂支架法施工,塔柱采用液压爬模法施工。施工方案均采用招商交科院施工图设计文件提出的方案,施工期未发生重大设计变更。该桥属于郑州市为数不多的大跨度桥梁之一。因造型美观大方,现已成为整个郑州市市内休闲、婚纱摄影的网红景点,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

该项目有极高的景观设计要求:由于该项目桥梁处于龙湖半岛的西南方,为进出龙湖区的门户,因此景观造型设计考虑了郑州市文物埋藏丰富的特点,选取典型文物作为桥梁主要构件的设计元素,其中主塔采用古代祭祀礼器玉圭造型,并通过灯饰点缀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图案。辅助墩设计水位以上部分采用玉琮造型。

该桥巧妙的采用了三跨一体协作体系,取消了引跨和边跨之间的伸缩缝,既避免了过多伸缩缝影响行车舒适性,又节省了造价,达到了受力、行车舒适性和造价三者的最佳平衡。

由于该项目桥梁处于较高地震烈度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水平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16g。因此该工程进行了减隔震专门设计,采用HDR高阻尼橡胶支座改善地震作用下的桥梁受力,其中边跨桥台支座为招商交科院研发的拉压型高阻尼橡胶支座,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为改善地震作用下桩基受力,该桥主墩桩基采用了变径桩,上部受力较大处加设永久性钢护筒,钢护筒和混凝土协同受力,既能改善地震作用下的桩基受力,经济性也很好。为改善地震作用下塔柱受力,塔柱根部采用精轧螺纹钢筋作为受力主筋,配筋率显著降低,节省了造价。

该项目周边既有结构物极大地增加了设计难度。该项目桥梁左右两幅之间为先期施工完成的北三环下穿隧道,本桥主墩承台边缘距离隧道外边缘最近距离仅1.95m。因下穿隧道附近均为回填土,土质松软,故钻孔桩施工时塌孔风险和隧道渗漏风险都比较大,为此,该桥采用采用了钢花管注浆方式,先行处理地基,注浆位置位于桩基周边,注浆后将隧道和桥梁隔离,同时把抗震用的永久钢护筒作为施工钢护筒,确保了桩基施工安全。西运河已蓄水多年,隧道位于淹没线以下,经长期监测未发现渗漏,证明设计方案安全可靠。

图片4

郑东新区龙湖区北三环跨西运河桥梁工程

六、道路工程项目: 三峡库区涪陵长江、乌江汇合口东岸堤防工程滨江干道工程 荣获三等奖。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刘 壮、刘亚洲、邹 云、曾 舜、李鹏程、王 晋、刘净玮、贺小莉、单荣相、吴光曦、杨倩荣、吴金航、黄南华、张 恒、胡冰青。

该项目干道公路全长3.86km,作为涪陵“两江四岸”滨江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提升滨江景观效果,促进江东片区城市开发等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交旅融合:该项目将交通、旅游融合,构建“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结合地形,利用本地景观石材打造乌江文化石,突出乌江流域地域特色,工程项目与伴行的慢行绿道,江东滨江公园共同构成了与自然风光和谐共生的旅游文化生态休闲公路。

2.景观道路:该项目的绿化景观设计理念先进,对人行道绿化景观走廊带大做“文章”,景观设计通过显、透、藏、引等手法体现两江特色与旅游公路的结合,设计立意新颖、构思独特,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统一,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了涪陵东岸的景观亮点、旅游热点和休闲场所。

3.绿色道路:通过优化路堤设计,节约了土地资源,纵断面设计按滨江干道堤防顶标高为基准进行控制,高出堤顶段控制在填土高度1.0米范围内,以减少沿线土地的占用和减少取土对环境的破坏,道路左侧为商业用地,设计在采用传统低路堤缓边坡方案上改进为低路堤护肩方案,道路右侧红线与堤防之间根据地形设置缓坡作为景观绿化带,做到建设过程的“过程绿”、“措施绿”, 堤防景观长廊现已成为理想的休闲、观光场所。

4.海绵道路:本项目采用适应环境的海绵道路修筑技术,对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结合滨江景观,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收集池,渗管,最终汇入公园景观湖,即增加了亲水设施,丰富了公园环境,也缓解了暴雨天的排水压力,同时也利用天然雨水对周边绿化进行浇灌。实现了一举多得。

5.安全公路:该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了高程分析、选线分析及填挖方平衡等应用,保证了工程质量和附属设施人性化设计,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的休闲、观光场所。

七、园林和景观工程项目: 重庆忠县新城大道绿化景观工程 荣获三等奖。项目主要参加人员:杨航卓、唐正伟、王一迦、颜培轩、叶宜可、刘一颖、李幸谕、刘 星。

忠县移民新城大道是忠县县城连接G50沪·渝高速路口最核心的道路。也是进入忠县县城的入城景观大道。线路由K线和L线组成,其中K线长6.1KM(主要位于长江边上),L线长3.9KM(主要位于G50高速路下道口)。项目起于垫利高速公路忠县长江大桥引桥下,沿江而行跨漕溪河后、经周家溪、杨家溪、槽坊沟与忠县滨江路相接。

整个项目地形地貌复杂,K线左侧紧靠长江“175”蓄水红线,右侧为5级以上的高边坡,生态修复难度大,要求高。同时本条路作为进入忠县最核心的道路,是展示忠县城市形象,提升投资价值,促进忠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作为忠县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节点,对于提升整个忠县城市品质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该项目于2010年5月由招商交科院编制完成《重庆忠县移民新城大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忠县环境保护局同年以渝(忠)环准[2010]53号文予以批复。该工程于2010年7月开工建设,2014年5月竣工并投入试运行。该项目根据工程特点,确定本工程的水土流失采取终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充分发挥工程措施的速效性和保障作用,植物措施的生态性和观赏性,起到了长期稳定土壤的水土保持作用。

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工程的施工作业时间,将土石方及基础施工安排在少雨季节,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立即恢复地表植被,种植速生的乔木、灌木植物。加强公路两侧以及片区的绿化与美化工作,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特别是在公路边坡坡度较大处采用工程护坡,减少了水土流失。

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城市景观窗口打造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求相叠加,难度大,要求高,综合性强,对该项目景观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项目运用景观与生态并重的设计手法,相关设计创新技术为项目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内陆滨江景观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综上所述,招商交科院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山区公路技术为特长,以智能交通为导向,形成了公路勘察设计的自身特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成果。为国家公路交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撰稿人:关书敏)


上一篇:桥隧牵手 再创奇迹

下一篇:重庆中宇:厦门就是我们的家

中心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  联系电话:023-62652961  传真:023-626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