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服务高山挡不住追求

西藏交通建设纪实:神笔绘蓝图 天路在世界屋脊伸延

时间:2020年08月18日

十多年前,有一伙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梦幻、激情走进了青藏高原。

受西藏交通厅的委托,他们承担了西藏那曲至嘉黎公路改建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这支勘测设计队伍不到20人,除了小王是队里唯一的女造价工程师外,其他全是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十年间前后组成了两个梯队。当初年纪最长的是项目组长何谷,他当时刚刚30岁出头。这支年轻的技术团队怀着好奇、亢奋的心情向世界屋脊出发了。然而,让他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是,一连串的困难和险情正在雪域高原上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做第一个登上那曲筑路人

那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北枕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南踏念青唐古拉山,东接昌都,西连阿里,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那嘉公路长200多公里,是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连接线的重要路段,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全线平均海拔4700米,最高处海拔5178米。勘测组的小伙子们一到那里,高原缺氧就像魔鬼一样开始折磨他们。气喘头昏,心跳如鼓,腿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反应强烈的组员不仅头胀头痛,而且恶心呕吐,整夜无法睡觉。第二梯队的项目组副组长朱根桥博士说:到了那曲的第一个晚上,头痛得就像要爆炸了一样,一种专门用来补氧的药叫高原灵,按规定用量一晚只能用2颗,但实在是头疼得受不了啦,当晚一连吃了10颗。第二天,高原反应依旧强烈,有两个组员已经严重虚脱。只有立即送到拉萨住进医院。第二梯队组员魏为成是负责线路勘测的,不知怎么搞的,一到那曲他就拉肚子,一个晚上跑了七八趟厕所,身体有点支持不住了。可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团队,组长只得同意他在当地县城医院输液,稍感好些,便坚持和大家一起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3个月后,虽然身体依旧承载者疲劳,但大家渐渐地感觉到有些适应了。

每天出发,大家都感到背在身上的仪器比在平原地区似乎重了许多,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气喘吁吁的代价。于是大家尽量把动作放缓,以此减少对氧气的需求。氧气虽然带在身边,可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享用”,因为大家知道,无法摆脱吸氧就不能获得在高原上的自由。     

白雪茫茫加上强烈的紫外线,墨镜成为每个人必戴的工具,不然眼睛都睁不开。到了勘察现场,大家分头忙碌,头顶晴空万里,不由得会哼起《青藏高原》的旋律。然而刚把仪器架好,突然阴云密布,说时迟,那时快,一阵冰雹从天而降。组员们用衣服裹住仪器,抱着钻进车里,大大小小的冰雹叮叮当当地砸在车顶上,连平时胆大的壮小伙也吓得目瞪口呆。天气预报对这里的气候似乎无可奈何,风雪常常不期而至,勘测人员身上的衣服往往是湿了被风吹干,干了不久又被雪雨浸湿。经过几十天的风吹日晒,雪打雨淋,组员们个个变得又黑又瘦,有的人瘦了20多斤。大家开玩笑说,这儿是个好地方,减肥效果好,还不用花钱!

那曲当地有一首民谣唱道:“阿里远,昌都险。百里不见树,那曲最苦寒。”那曲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海拔最高的地方,由于植物稀少,没有树木,所以成为西藏缺氧最严重的地区。当地政府曾表示,谁在那曲种活一棵树,政府就奖励8万元。要改变环境,修筑公路是首要条件。勘测组的所有成员经过高原风雪的洗礼,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决心要以实际行动谱写出一首造福西藏的歌!

然而,决心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那曲地区的面积有五个半重庆那么大,而人口只有重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一。气候恶劣,地广人稀,经常是百里之内难遇一个人。为了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勘测组每天早出晚归,西藏的早晨8点吃了早饭,天才蒙蒙亮就出发了,中午就在风雪中吃两片面包,喝点矿泉水。有时离工地不远处有人家,就可借点开水泡方便面,虽然开水只有60°C,总比吃又冷又硬的干粮强。一直到晚上8点回到驻地,才能吃上一顿热饭。一个星期过去了,每个人的嘴皮都出现干裂,裂口中流着血,不管吃什么,稍有接触就钻心的痛。

有一次,常务副总工邹云、项目总负责人彭金涛、项目组长何谷等四个人早上从那曲出发,约好晚上到达嘉黎。可是由于风雪弥漫,汽车开错了方向,等到发觉不对劲时,已经冤枉走了100多公里,原路返回时,又遇大水冲断了桥梁,只得冒险涉水过河,车子被大水冲向下游100多米,大家奋力推车,才惊险上岸。当时大雪铺地,又冷又饿,又没有手机信号,如果汽油用完,恐怕都得半路冻死。大家冒着风雪,看不清道路,只能推测方向,摸索着前行,老式吉普车不敢开快,走一两分钟就得停车用手抠掉挡风玻璃上的积雪,直到半夜3点钟才终于到了嘉黎县。

还有一次,第二梯队项目组长黄万坦等四个人从嘉黎返回那曲,下午3点钟车子爬行到海拔5200米山路时,突然右轮陷入冰窟无法前进,这时距那曲还有90公里,大家急忙下车用十字镐挖冰,每人挖一分钟,就气喘得不能动,于是四人轮流挖,折腾了2个多小时,车轮越冻越紧。眼看天色渐晚,赶紧派一人到五公里外的一个道班请求支援。道班来了3个人,还开来一辆摩托车,用尽推拉拽各种办法,仍然没有效果。大家绝望了,为了不冻死在路上,组长决定弃车到道班过夜,可是大家已经没有力气再走五公里。这时,奇迹发生了,不知从哪里开来了一辆班车,还带有一卷拖车用的铁丝,于是,陷入冰窟中的汽车终于被拉了出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家死里逃生,又继续赶路了。

经过一场又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大家似乎更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互相鼓励,意志更坚强了;互相关心,工作更团结了。

这样的险情还发生过好几次,细细讲起来,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组员们回到重庆后,不敢讲给父母听,怕父母听了难受,更怕他们担心,怕远在西藏高原的儿子给父母带来牵挂。可是,当何谷把亲身经历的故事讲给妻子听的时候,妻子流泪了。

5d25fa7ca58ee69d3961a0f445f86ec

傲立风雪中的勘察组

最不能忘记的是藏族兄弟

在西藏艰苦奋斗的岁月里,勘测组的成员们并不是孤军奋战,当地政府热情配合,藏族同胞经常伸出援助之手,在寒冷的雪域高原给了他们家一样的温暖。有一天,组员牛高几个人作涵洞调查,出发前约好从嘉黎县开始沿途调查,晚上回那曲住。但是到了半夜12点还不见他们的踪影。这时,暴风雪骤然而至,在那曲等他们的组员坐不住了,悬着的心情担忧不止:车坏了?没吃的了?冻坏了?出事了?没油了?一连串的问号,谁也回答不了。手机完全没有信号,大家心急火燎,连夜叫上一辆车出去找寻。一路风雪弥漫,气温下降到零下20°C,一泼尿撒出来立刻结冰。汽车不敢熄火,迎着风雪艰难地前进。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钟,才在离那曲100多公里的一处藏民的房子边发现了牛高的汽车。原来,牛高他们正在作涵洞调查时,暴风雪来了,这时天色已晚,在暴风雪中赶夜路是很危险的,他们寻到了这家藏民的房前,藏民也发现了他们,给他们安排了住宿和热饭。

主人给他们做酥油茶和糌粑,还特地搬来牛粪给他们煮面,就像接待贵宾一样。屋子里飘逸着浓浓的牛粪燃烧的气味,藏族同胞的热情感动了每一位组员,藏族大妈抓了牛粪不洗手就接着做饭的细微动作,他们看在眼里却完全释然了,而且觉得那一碗牛粪煮的面特别的香。

项目负责人蒋维祥和组员们在麦地藏布大桥勘测时,中午喜欢到工地旁边一个叫格桑的藏民家里借用开水泡方便面,那是一个祖孙三代的家庭。他们热情地请组员们喝酥油茶、吃大饼。吃完饭,组员付钱给主人,藏族同胞说什么也不收,虽然语言不通,从他们的动作和眼神中,组员们体会到了藏族同胞的淳朴和真诚。组员们决定与格桑全家合影留念,家里的小女孩立即躲起来,她认为照相会把一个人的灵魂装进那个小盒子里。组员们把照相机拿给她看,并且保证把照片印出来后带给她,让她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全家人都信任给他们带来幸运的勘测组人员,于是高高兴兴地照了全家福,当组员们把印好的照片送到他们面前时,全家表示出从来没有过的惊奇和感谢。

10161c1b3103e2ad8e16b122d0ad73c


藏民小女孩第一次面对镜头

经过雪域高原磨炼 增长了才干

那曲的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地质灾害频发,那嘉公路所经地段常有冻土、泥石流、涎流冰、风吹雪等灾害。这些灾害具有高原的特殊性,是公路安全运行的天敌,整治起来需要对症下药,不然公路修筑就无从谈起。先拿冻土来说,有深埋的常年性冻土,有浅埋的季节性冻土,这些情况都要勘察得一清二楚。常年性冻土不能去打搅它,不能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季节性的冻土,时冻时融,对公路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必须摸清地质情况,设法治理。组员们采用了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和动态GPS进行路线放线测量,复核时要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努力做到不漏勘,不错勘。组员袁兵说:为解决季节性冻土的治理办法,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总结了过去的经验,经过反复比较,通过采取对地表细粒土进行换填,并且抬高路基的办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曲地区生态极其脆弱,修筑公路最忌讳的是大填大挖。为了保护环境,使公路建成后尽量减少病害,勘测小组决定改变过去路基服从路线的惯例,改为路线服从路基的新做法。即路线的标高在现场踏勘中由路基专业根据每段的地质情况现场来确定,可以说,这是重庆交科院10年西藏公路勘察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技术人员们在雪域高原的智慧结晶。

高原筑路还有一大难题,就是西藏一年有九个月在冰雪覆盖之中,怎样防范冰雪的侵害,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雪害严重的路段,勘测设计组采取放缓边坡比例、设置挡雪墙及储雪场等多种因地制宜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雪害的问题。桥涵设计人员米良说:以前,他们设计涵洞大都是正方形结构,可是西藏地区的公路涵洞很多都是大跨径、低台身结构,开始不理解,后来发现与西藏的地形、水流很有关系,通过分析,觉得当地的做法很有些道理。不同的地域总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学习,米良有了意外的收获,对他担任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2011年7月,一个经过10年磨砺的勘察设计项目,西藏省道305线那曲至嘉黎段公路改建工程,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初步设计评审,2011年8月拉开了施工建设的大幕。

除了西藏省道305线那曲至嘉黎段公路改建工程外,中心承担了多条公路的改建和设计任务,主要有:全线总里程为231公里的泽当至错那公路改建工程和西藏第一座长大隧道——2300米的迫龙隧道的勘察设计任务、拉萨至日喀则机场高速公路工程、国道318线总里程为398公里的林芝至拉萨高等级公路、路线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改建工程和穿越嘎隆拉雪山的嘠隆拉隧道、G562日喀则至亚东新改建工程、位于林芝察隅县、日喀则亚东县等边境县区的边防公路、以及50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的咨询审查工作等,为西藏公路网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西藏自治区公路里程不断延伸,公路等级持续提升,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林芝、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阿里等市地的道路运输网络,截至2019年底,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随着运力运量的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促进西藏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撰稿人:关书敏)


上一篇:西藏交通建设纪实:洁白的哈达 献给可敬的监理们

下一篇:西藏交通建设纪实:科技攻关 雪域高原筑路不再难

中心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  联系电话:023-62652961  传真:023-626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