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纪实 ▏刘茂光:废轮胎里捡金娃娃
时间:2021年05月25日
“起床啦,喂,小伙子,快起来!”又是刘茂光第一个从床上爬起来,并且挨个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年轻人。昨天白天停电,刘工主持的课题组几个大学生晚上干到深夜,才躺下没几个小时,刘工又把大伙催起来了。其实,他并不是硬心肠的人。他主持的交通部的重大科研课题“汽车轮胎翻新技术研究”进入了最紧张的时刻,可是,依托合作的工厂经常停电,影响了课题的研究进度。于是,他给年轻人下了死命令:啥时有电啥时干!不管干啥事,只要豁出去了,没有不成功的。刘工他们终于在国内首次解决了聚酯轮胎和子午线轿车轮胎的翻新技术,填补了我国两项空白。
搞科研要有一股子韧劲
刘茂光,是招商交科院的研究员,体格魁梧,一看就知道是个山东大汉。他1965年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轮胎翻新的研究。在某些人的眼里,这算不得搞科研,跟修破烂没啥两样,又脏又累,没出息。可是刘工不这样想,他掐指一算,当时全国一年磨损坏的轮胎少说也有2000万个,可以沿着万里长城排4排,这么多的废轮胎乱丢会污染环境,并且也怪可惜的。于是,他苦苦钻研轮胎翻新技术,到翻胎厂去搞实验,下车间亲自动手炼胶。白天在实验室攻关,晚上就在实验室的长椅子上打个盹。别人去逛街买东西,他却忙得没空离开工厂一步。即使在“文革”当中,他主持的课题也没有停下来。他研究的“钢丝轮胎翻修技术”课题,成功地研制了“橡胶与钢丝粘合胶料配方”,使橡胶与钢丝的粘合度增加了5.5倍。
他参加的“全国轮胎里程试验归口管理”研究,所取得的试验数据,为我国轮胎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依据。他翻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于编译出版了二十多万字的《国外翻胎生产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国外翻胎工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翻胎工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果推广让社会受益
他没有满足于成果的获奖,而是把成果积极推向社会。他利用土设备、土办法上马,经过两年的努力,使预硫化翻胎的行驶里程比传统法翻胎提高了67%,达到和超过了新胎的行驶里程。在他的推广下,当时全国预硫化翻胎的生产能力很快达到每年8万条的水平,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研究的“实用翻胎胶料配方及工艺”成果,提高了翻胎行驶里程21%,使当时近百家翻胎企业采用这项技术后效益大增。这项成果获交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他研究的橡胶与白坯聚酯帘线、橡胶与铜钢丝帘线的直接粘合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肩翻胎花纹板设计新技术,使轿车翻胎的行驶里程达到了新胎行驶里程的70%。他研究的“无内胎轮胎和工业机械轮胎的翻修新技术”,并主编专著《轮胎的修补与翻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30多年来,刘工走南闯北,把他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全国一百多家翻胎企业,为我国的翻胎工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发扬蛇口精神的重庆交科院最早的“招商人”之一。党和政府对他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被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的称号,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专家。
刘茂光和他的主要研究成果
(撰稿人:关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