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山区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服务高山挡不住追求

科技人物 | 中心隧道人:当代愚公,敢把天堑变坦途

时间:2019年07月26日

“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习近平


幽幽南山,烟波缈缈,滚滚长江,青罗涛涛。国内唯一的公路隧道专业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就坐落于这样一处依山傍水之地。而这座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招商交科”)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就位于实验室旁边一栋充满岁月斑驳的三层小楼之内。青砖绿瓦、郁郁葱葱,质朴的环境下传承着几代招商交科隧道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虽为沧海之浮游,亦抱有鸿鹄之大志。


踌躇满志  天山险阻挡不住英雄之路

新疆的独库公路,又称天山公路,从1974年开始修建,沟通南北疆交通,对于各民族团结,开发边疆建设等具有深远意义。其中的玉希莫勒盖隧道被称为天山第一隧,地质条件复杂,历时9年才建成。1982年,一位名叫程崇国的小伙子刚走出校园,便和另外三位前辈一起,从重庆乘火车出发,历时半个多月抵到玉希莫勒盖隧道施工现场,为该工程的建造提供技术支持。

在海拔3200m的高山上,程崇国一住便是2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四季都要穿棉袄的高寒地区,如果在隧道里面沾了水,出来还会结冰嘞!”生活的艰苦、物质的匮乏不堪复述,但真正要命的还是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情况。有一次,上导坑开挖时发生了塌方,将导坑封堵。被编入临时成立的抢险突击队的程崇国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个从漏渣孔进入到塌方体内部查看里面的情况,提出了用千斤顶将变形钢架顶回原样,再用混凝土完成浇筑的抢险方案。勇敢的突击队员们硬是冒着巨大的风险,通过人工搬运,将一桶又一桶混凝土往里送,经过长达半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才最终完成了抢险任务。对于这样一次空前绝后的塌方处理,程崇国回忆说:“尽管我们当时受到了部队首长的表扬,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后怕。”

四十年多过去了,如今国家的公路隧道事业依旧如火如荼。当年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已步入花甲之年,成为了重庆市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招商交科隧道与地下工程院专业首席专家。程崇国用他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敬业爱岗、为国奉献的赞歌。

Cache_-14929e45d1141334..jpg


青春无悔 国家大计高于一切

2018年10月20日,是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员工王璐石大婚的日子,婚礼举办的一周后,他将“再次”去往西藏。从2017年援藏开始,王璐石只回过家一次。而那唯一的一次,正是为了和“异地”相恋6年的女朋友领取结婚证。

自从去到西藏以后,王璐石一直就职于西藏自治区建设项目技术评审中心,除了日常的审图工作,还需要常去到西藏自治区的各个县、镇、乡、村,甚至包括人迹罕至的边防公路、海拔5500m的高原、中不、中印、中缅等边境地带,以及无人区的原始森林之中。

边防公路的建设是西藏自治区公路建设工作的一大重点,通常具有地理条件复杂,外部环境严苛等特点。因此,边防公路的现场审查工作往往也更为艰苦。有一次,王璐石从波密驱车去往墨脱开展现场审查作业,全程110公里,却历经了9个多小时的颠簸才抵达目的地。施工现场属于喜马拉雅山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地处原始森林,毒蛇、蚂蟥、巨蚊遍布,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必须要经得起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对于像王璐石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就是驻藏工作的常态。

王璐石开玩笑说在西藏还习得了一项“特殊的能力”,那就是该吃饭时,不要管味道、卫生条件如何,一定要尽量“饱餐一顿”,因为下一顿饭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他在国道349线现场审查时,由于沿线很长一段都是无人区,甚至连电话都没有信号,有一天早上6点吃过早饭以后,一直到晚上9点才吃上第二顿饭。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小伙子,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最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国家的公路隧道建设事业,他是一个实干的、纯粹的、高尚的人。


砥砺奋进  为建设国之重器保驾护航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一条6.7公里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是本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工程建设团队在建设之初与国外技术公司进行了多轮谈判,但均未能达成合作。无奈之下,所有难题的解决就只剩下自主攻关这一条路。

作为参与自主公关的科研团队之一,招商交科港珠澳大桥科技团队在9年的研究过程之中,先后承担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防火减灾技术研发、建设质量专家咨询、运营维护审查咨询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相关的专项工作,以及围绕工程沉管隧道全寿命周期的安全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眼中,围绕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所开展的一系列科研工作是平凡但不普通的工作。

说其平凡,是因为招商交科隧道人对于科技兴国、科研强国的信念从来没有间断过。例如由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蒋树屏研究员带领的防火减灾的技术团队,早在1995年便依托于浙江的大溪岭—湖雾岭隧道开展过公路隧道通风排烟与防火救援问题的研究。现在针对于港珠澳大桥工程沉管隧道的相关研究,团队决定不仅大胆的首次在国内将公路隧道火灾试验比尺扩大到1:1,同时也将沉管隧道主体结构和管节接头的防火试验进行拓展。正因为研究团队在平凡的日常研究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才让大家在技术自主攻关的关键环节显得游刃有余。

说其不普通,是因为团队上下的每一位成员,都因为能参与到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建设中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哪怕是倾其所有,也要把每一项研究工作做到极致。彼时已年近古稀的蒋树屏博士,带领着团队通宵达旦地进行“真车燃烧”火灾试验;团队骨干郭军博士,重病之下仍坚持着对结构和管节接头的防火研究,最终在做出了突出贡献之后,英年早逝。

不普通的人和事在这个团队里时刻都在发生,但平凡的研究工作从未倦怠。现如今,团队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院院长丁浩博士的带领下,仍在继续着隧道巡检机器人、隧道灯具清洗机器人、隧道运营风险预警人工智能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产品的研发工作,继续为港珠澳大桥工程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蒋树屏在工程项目现场.jpg


结语

无论是程崇国、王璐石、蒋树屏、郭军还是丁浩,都深深铭记着一代又一代招商交科隧道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初心。如今,无论是从西北大漠的天山脚下到东南鹭岛的海峡之滨,还是从东北边疆的鸭绿江畔到西南腹地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了这群当代愚公的工作足迹,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到了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事业中,用智慧和汗水践行着把天堑变坦途的光荣使命。

(撰稿人:刘秋卓)


上一篇:与爱同行 招商交科捐资助学纪实

下一篇:科技人物 | 唐光武: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工程

中心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33号  联系电话:023-62652961  传真:023-626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