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招商交科怎样变成没有围墙的公司
时间:2018年11月19日
—— 招商交科科技体制改革30周年纪实
围墙是一个单位在社会上占有地盘的象征。没有围墙的单位就没有安全感。在中国,几乎没有“没有围墙的单位”。单位级别越高,围墙就越森严厚重。没有围墙,单位的大门就失去了依托,没有门脸的单位,似乎也就谈不上“颜值”,形象也就在无形之中消失了。而招商交科科技体制改革30多年,却从有围墙到无围墙,经历了一次次深刻的变革。

拆除思想上的围墙
招商交科已经有53年的历史。当初,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分出一部分科技人员到重庆创业。交通部领导在重庆南岸的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于是建起了围墙,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便在南山脚下落地生根。因为是从北京迁来的,分院领导的级别比地方官的级别还高,自然得到了众人瞩目的待遇,虽然围墙内的设施还很简陋,但是围墙里的人却叫周围的农民羡慕不已。
那时候,围墙里的人都是国家的人,工作任务由上面派下,每月工资照发,钱虽然不多,但已足够吃喝穿用。科技成果由国家验收,有了成果就可以评奖、评职称,日子过得悠哉,悠哉。围墙外面的人有些不明白:这里是科研院,还是养老院?
时间到了1984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国家不再拨给重庆分院事业费,经费随着科研项目下达,也就是说,能够争取到科研任务才有经费,从此打破了“大锅饭”。科技人员的思想观念慢慢地开始变化,由“找部长”转向“找市场”。思想上的围墙逐步被打破,科技人员走向企业、走进高校,探索 “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然而,交科院围墙四周的环境并不是平静的,曾经卖了土地给重庆交科院的农民不断反悔,常常堵在院大门口静坐示威,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1999年,近邻重庆工商大学的校长私下透露,如果靠近工商大学校门的那块做洗车场的地,交科院再不正当用起来,政府将收回拨给工商大学扩展校门。工商大学校长的哥哥就是当时的重庆市市长,这种情况不会是空穴来风!围墙越来越不能保障重庆交科院的地盘。到了2000年,重庆交科院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在交通部和科技部的主持下,重庆交科院转制进入招商局集团,成为老牌国有企业招商局集团麾下的一级公司。然而,招商局集团没有拨给重庆交科院一分钱、也没有派来一个干部,只是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招商局100多年的发展史,改变了重庆院人的封闭观念。
行动上打破围墙的束缚
要打破围墙的束缚,甚至彻底拆除围墙,最难的还在于行动。招商交科院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转化为科技型企业之后,与传统的企业相比,随着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技产品源源进入市场,以及企业构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作为现代企业的内涵不断丰富、业务外延不断拓展,旧有的围墙从撕开的一角,诺米骨牌效应般地轰然倒塌。在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招商交科在摆脱围墙束缚的全新环境下,开始构建为全行业全周期服务,促进创业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联动。
首先,面向社会开放。招商交科有全行业最先进的公路科研试验体系。由英美引进的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实验室、全行业唯一的公路隧道试验室(包括水下公路试验隧道)、道路环道实验室等大型实验设施。这些先进的设施和设备在我国公路交通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上对此了解得很少。招商交科院要想在全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外开放,让全社会了解自己,同时也能吸纳更多的人才进入自己的行列。为此,招商交科定期举办实验室对外开放日,接待前来参观的社会人员,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参观加深了对交通科学的兴趣,更加明确了学习努力的方向。
其次,与重庆交通大学联合申办硕士生授予点,43名高职称科技人员被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和博导、硕导。同时,招商交科顺势抢占科研高地,积极创办博士后工作站。作为企业,这在当时是很前卫的目标。经国家人事部批准,2002年9月建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至今已开展工作15年,到目前为止,已有25名博士进站,16位博士取得研究成果后出站。给企业对外拓展,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平台。
第三,面向交通建设,自筹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和产出,本身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研结果不成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而,效果不明显或无把握的科研项目,在争取社会认可并获得资金投的可能性很小。可以说,打破围墙需要有胆量、有见识,也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为此,招商交科院联合西部科研院所、企业,依据工程建设需求,拿出自筹的真金白银,有针对性地自立了很多前期研究项目,为产学研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动力。
第四、招商交科已经成为强大的孵化器。招商交科走向市场之后,技术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不断转化为服务资源,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专业服务子公司。智翔铺道技术公司从橡胶沥青的研发开始,不断研制各种路面材料和路面铺装技术,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路面和钢桥面铺装企业,上海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等世纪工程的路面设计和铺装,都是智翔铺道技术公司的杰作;万桥缆索技术公司从开发斜拉桥防护拉索工艺开始,不断完善了拉索生产成套技术,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陆续为广东虎门大桥、重庆大佛寺长江大桥、福建厦漳跨海大桥等50余座大型桥梁工程生产了索缆产品。其他子公司还有重庆华驰公司、重庆中宇咨询监理公司、招商生态环保科技公司、重庆全通工程建设管理公司、车辆检测院有限公司……。这些子公司成为招商交科打破围墙,融入社会的得力通道。
不断探索和创新企业机制
为了打通科研与施工建设之间的隔膜,招商交科不断探索BT项目的运营方式,经过与多方的沟通、探讨、协调,成功中标承担了重庆两江大桥的BT总承包工程。融资范围包括道路、桥梁、隧道、排水、照明、消防、通风、交通工程、景观、管理用房、附属工程以及综合管网的投资、建设、移交等工作,总投资达40亿元。招商交科作为中标人需完成从项目融资、项目各阶段的实施及移交等全过程的建设管理、组织、协调及实施工作,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证明,招商交科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式的考验。两江大桥先后建成通车,渝中连接隧道目前正在加紧施工当中。整个施工过程中,招商交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着繁琐的审批规则、各方利益的协调、施工各方的管理、资金回收风险、确保安全施工等等,不断磨练自己的耐心和工作技巧。特别是当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向大桥工地涌来的时候,每一个工地上的招商人都成为抗洪抢险的战士。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获得2015年度“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建一座大桥,树一座丰碑。”招商交科真正成为面向社会,包容科研、试验、勘察、设计、生产、施工、检测、管理、教育、培训、统筹、协调等等各个方面的社会融合体。
重庆曾家岩大桥项目是重庆市首个按照正规PPP模式建设的重大项目(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也是重庆市唯一被财政部列入第二批PPP示范项目的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标杆作用和重大的行业影响力。招商交科在两江大桥建设的基础上,又成功中标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PPP项目。工程以曾家岩嘉陵江大桥为主体两端延伸,由桥梁、道路、隧道等多项工程组合而成,全线长5.51km。项目投资超过32亿元,建设期36个月,运营期20年。以“优质、安全、创新、环保作为建设管理目标”,顺应新常态,适应新生态,培育新业态,招商交科在产学研融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招商交科还创建了“龙脊交通科技创新创业空间”,成为2015年重庆市首批众创空间,并获得重庆市科委授牌。这个创新创业空间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交通、生态环保等领域为重点服务方向,兼顾其它相关高新技术创新创业项目。不仅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一个重要实体,还是招商交科探索国有制企业混合制改革的组成部分。目前,已有项目和人员进入创新创业空间开始试运行,成为招商交科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招商交科不仅与国内众多的大型企业实施战略合作,而且还走出国门,把触角伸向东南亚、伸向斯里兰卡,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
(撰稿人:关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