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设计建设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2025年10月13日,中心举办山区公路设计建设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重庆成功召开。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路建设管理处处长晏胜波、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李志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蒋树屏、廖朝华、吴明先、王仁贵,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张莉莎等来自50多家企事业单位、200余名政企代表与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襄盛举。
中心党务副主任吴梦军主持了大会开幕式。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公路建设管理处处长晏胜波、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李志军,招商交科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彭金涛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会场合影
本次大会邀请了三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多位行业专家为大家呈现兼具前瞻性与实践价值的专题报告。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特聘技术顾问廖朝华以《天山胜利隧道设计关键技术与创新》为题,围绕天山胜利隧道关键技术,提出了隧道数字化勘察设计技术、智能化施工管控技术、TBM智能辅助掘进技术、智能爆破技术、隧道结构健康监测智能化管理平台及智能运维技术等,同时还探讨了未来超长公路隧道智能建造方面亟需提升、革新的建设问题,为今后隧道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吴明先报告题目为《复杂艰险山区公路设计韧性提升与安全保障技术创新》。报告对基础设施工程韧性技术进行深入剖析,依托交通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及系统集成、重大通道应急抢通关键技术及装备两个项目的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情况,分享了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设计举措、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和保通的关键技术、标准规范修订的指导思想,从构建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提出基础设施工程韧性技术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仁贵的报告题目为《张靖皋大桥结构韧性设计创新》。报告结合张靖皋大桥的建设条件和功能要求,介绍了如何通过新型结构体系创新支撑桥梁跨越能力提升和获得更加优越韧性的桥梁服役性能。
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梦军研究员以《大巴山高压富水隧道设计技术》为题,分享了基于“安全-环保-经济-节能多目标模型”的富水特长隧道选址技术,为山区公路隧道工程建设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大会设计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精神。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赵长军的报告题目为《浙江省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创新与实践》。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大跨径系杆拱桥采用斜吊杆、取消柔性系杆和断索验算提升韧性与冗余性;山区隧道改扩建推行原位扩挖和机械化施工,节约土地与造价,提升施工安全与运营可靠性;大流量保通下高边坡控制开挖技术涵盖水文研究、边坡识别、控制开挖及监测;高边坡排水精细化设计优化排水细节、完善检修道及栏杆,体现建管养一体化,确保排水顺畅与维护安全。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志勇报告题目为《红河州建水(个旧)至元阳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该报告通过高速公路项目,分享了在深厚覆盖层岩溶区勘察、浅埋锚碇复合地基设计、极端天气监测与主动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关键技术的创新。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吉福报告题目为《多雨地区山区路堤常见病害防治》。该报告分析了多雨地区山区路堤滑坡、塌陷、沉陷、水毁等常见病害的主要原因,并对新建项目和既有项目的路堤病害防治提出相关建议。
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分院院长方乾报告题目为《以改扩建为契机提升山区高速公路的韧性实践》。报告通过江西省内首条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改扩建工程,从韧性实践角度阐述如何解决区域地质复杂、隧道断层发育、交通事故高发路段多、高边坡二次开挖等多个不利因素。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分院院长袁松报告题目为《山区公路防灾减灾钢棚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报告系统梳理了钢棚洞结构的发展历程,概述既有各类钢棚洞的基本形式、适用条件及防护能力。并对钢棚洞技术在山区公路防灾减灾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路市政院总工尚彦宇报告题目为《全寿命周期安全韧性提升》。报告从可持续发展到安全韧性,从源头减灾到智能监测,提出“理念先行、源头减灾、智能监测、体系保障”协同发力与闭环管理,以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隧道所所长李强报告题目为《公路隧道装配式衬砌智能建造技术研究》。报告针对我国公路隧道劳动力减少和高海拔二次衬砌施工质量问题,研究装配式衬砌设计理论以确定荷载分担比例等,研究配套机械设备及吊装拼装方法以及预拼装-监控保障系统,为钻爆法隧道装配化设计施工提供解决方案。